辽宁中医杂志
主办单位:辽宁省卫生厅
国际刊号:1000-1719
国内刊号:21-1128/R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59761 人次
 
    本刊论文
肌肉刺激性试验中药物诱导的骨骼肌毒性病变实例

  摘要:目的 因注射给药可能对注射部位产生刺激性反应,因此肌肉刺激性试验是静脉注射剂和肌肉注射剂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主要检测项目之一。而病理学诊断是评价肌肉刺激性试验中药物诱导的骨骼肌毒性病变的重要依据。方法 取注射部位的新西兰兔的股四头肌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骨骼肌内药物沉积、骨骼肌变性、坏死、再生和修复等病理改变。结论 分析肌肉组织切片可能用于确定外源性物质所致的神经源性或肌病性改变、特定的肌肉结构的改变或特定的肌肉代谢变化的过程的一部分。

  关键词:肌肉刺激性试验;骨骼肌毒性;组织病理学;安全性评价

  因注射类药物能引起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这会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对骨骼肌毒性的关注。这类药物所诱导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包括药源性肌病和药源性周围神经病。药源性肌病中,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类、氯喹、氯丙嗪、哌替定( 度冷丁) 、苯海拉明、曲安西龙等肌肉注射会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化、组织挛缩;静注或肌肉注射一些外源性物质可能产生局部毒性。肌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和土霉素可引起局灶性损伤。药物如喷他佐辛和哌替啶可造成严重的纤维化反应[1]。皮质类固醇也是最常见的导致肌病的药物。研究显示60% 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癌症患者出现肌病。

  非临床研究中,肌肉刺激性试验是保证注射药剂临床安全用药的主要刺激性试验之一[2-4]。其中病理学诊断是评价肌肉刺激性试验中药物诱导的骨骼肌毒性病变的重要依据。肌肉的常规石蜡切片可检测到一些病理性肌肉改变。分析肌肉组织切片可能用于确定外源性物质所致的神经源性或肌病性改变、特定的肌肉结构的改变或特定的肌肉代谢变化的过程的一部分。

  1资料与方法

  1.1动物来源 动物来源:普通级新西兰兔,体重2.5kg左右。由济南西岭角养殖繁育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鲁)20140005]。

  1.2方法

  1.2.1给药部位及方法 本试验采用新西兰兔左右两腿股四头肌。注射时,将新西兰兔用固定器固定后将左侧股四头肌注射部位被毛剪去,酒精棉球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使注射器与肌肉成约60度角,一次刺入肌肉中。

  1.2.2 给药部位及剖检取材观察 给药期间每次给药前和给药后观察,非给药日观察1次/d。观察注射部位外观有无红肿、坏死、硬结等异常变化。末次药后48h取4只,恢复期结束取2只。解剖取出股四头肌,纵向切开,肉眼观察注射局部毒性反应,取注射部位的股四头肌,其它部位有肉眼可见变化一并剪取。观察注射部位肌肉的颜色、质地、有无充血、坏死等。将所取标本放入盛有10%福尔马林溶液的广口瓶中固定。

  1.2.3 切片及染色 组织固定6h后进行常规脱水、包埋、切片,并根据说明书步骤进行HE染色。

  1.2.4 组织病理学诊断内容 肌肉组织的病理学诊断内容包括肌纤维、肌束、肌束间质及血管、神经的观察。观察有无肌纤维的变性,坏死、溶解,有无炎细胞浸润,有无出血灶,病变的分布是局限于少数肌纤维,还是多发小灶状,抑或累及较大面积;观察肌纤维的病变是局限在一个肌束内,还是发生于多个肌束,并注意观察各肌束的病变程度。观察肌束间质有无间质水肿、间质增宽的改变,以及有无炎细胞浸润,出血灶等病变;血管、神经纤维观察有无充血或出血,血管内皮至外膜各层有无病变,以及有无血栓形成等。还应观察神经纤维有无损伤。

  2结果

  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受损纤维肿胀和嗜酸性增强伴横纹消失(图1 B、C)。改变后的收缩物质通常破碎成大块或盘状,沿肌纤维的外膜"管"散在分布。24h内,受损的区域被少量多形核白细胞和大量的巨噬细胞浸润。外膜"管"持续存在引导再生过程,并可被局灶性破坏以便巨噬细胞的进入(图1 D)。

  注:图1A: 正常家兔股四头肌横切面。肌浆红染,横纹清晰,细胞核位于肌纤维周边部(10×)。图1B: 肌纤维凝固性坏死。肌浆红染均质化,横纹及细胞核消失(箭头所示)。局部肌纤维坏死,肌浆崩解,呈不规则颗粒状(三角形所示)(10×)。图1C: 肌纤维凝固性坏死。局部肌纤维坏死,肌浆崩解,呈不规则颗粒状(三角形所示)。间质有多量炎细胞浸润(箭头所示)(10×)。图1D: 肌纤维外膜"管"存在,受损肌纤维破碎成大块或盘状,沿肌纤维的外膜"管"散在分布。内有巨噬细胞浸润(箭头所示)。间质增宽,多量炎细胞浸润(40×)。

  3讨论

  在常规尸检中一般不详细研究骨骼肌系统。事实上,解剖人员往往忽视了检查骨骼肌系统,而主要注意暴露问题和内脏器官的观察。另外,从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分析。首先,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起身体的支持和运动作用。骨骼肌肉系统的质量较大,占身体重量的40~50%[5]。由于许多物质倾向于结合到骨骼肌上可能提高其对有毒药物的敏感性,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机制引起骨骼肌功能障碍或损伤。其次,骨骼肌纤维对高能量要求和高代谢水平,这种新陈代谢特点,可能使这些细胞受到某些化学品和药品损伤。某些药物具有骨骼肌纤维选择性,因为有些情况下,某种或其他纤维类型可能被优先影响。区分纤维类型在评价肌毒性中是有用的。试验中,我们可以根据纤维各自独特的代谢和功能特点,利用组织化学染色程序识别几种纤维类型。

  但对于骨骼肌这一组织,还存在以下几点值得探讨。首先,现今开发的治疗"现代"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的化学品和药品,可能影响骨骼肌纤维的代谢,从而导致损伤。其次,通过药物对肌肉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我们观察到骨骼肌的修复能力较强,肌组织可通过再生的方式进行修复。在动物毒理研究中发现的药物所致的骨骼肌病变,我们推测毒性是否可能也会在人骨骼肌中出现。最后,如何最佳的监测到药物的骨骼肌毒性,我们可结合其他骨骼肌评价方法,如骨骼肌生物标志物这一指标,对骨骼肌是否发生病变有较为良好的预测。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初步研究肌肉刺激性试验中骨骼肌局部毒性的病理变化特点来引起人们对骨骼肌毒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邱小弟,佘守章,黄焕森。喷他佐辛临床镇痛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0,31(10):1219-1221.

  [2]《中药、天然药物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中药、天然药物刺激性和溶血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M].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227-242.

  [3]《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M].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16-122.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五号。2001.

  [5]Wanda M.Haschek, Colin G.Rousseaux,et al.毒理病理学基础[M].刘克剑,王和枚等主译。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孙杰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辽宁中医杂志》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辽宁中医杂志》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